储能新能源管理
新能源配储能利用系数有多少?2022年11月,中电联发布的《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显示,调研的电化学储能项目平均等效利用系数为12.2%, 新能源配储能利用系数为 6.1%, 火电厂配储能为 15.3%, 电网侧储能为 14.8%, 用户储能为 28.3%。 而在实际装机中,电源侧储能的规模最大。.
新型储能应具备什么能力?新型储能应配备功率控制系统或协调控制系统。 所有调管范围内的新型储能应具备按照调度指令进行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自动调节的能力,接入所属电力调度机构的AGC、AVC等系统,接受并执行调度指令,并具备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新能源基地配建新型储能调度原则按照《新能源基地送电配置新型储能规划技术导则》(NB/T 11194-2023)执行。 (八)鼓励存量新型储能技术改造。 鼓励存量新型储能开展技术改造,具备接受调度指令能力。 满足相应技术条件后,电力调度机构应及时开展新型储能并网及调度工作。 (九)推动新型储能智慧调控技术创新。.
如何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各地陆续出台关于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及规划,积极布局新型储能产业。 仅 2023年1-10月份,地方出台相关政策就超过400项。 涉及技术装备研发、电价与市场交易、储能补贴、“十四五”规划、新能源配储及建设规划等各方面。 其中,共有11个省份出台了新的储能装机目标。 当前,政策支持重点主要围绕新型储能项目尽快落地,短期内形成一定的商业模式。 例如, 2016年6月,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促进电储能参与“三北”地区电力辅助服务补偿 (市场) 机制试点工作通知》主要鼓励试点地区发电侧用户侧储能设施,发电侧调峰调频作为独立主体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交易,通过电费补偿来结算。.
如何加强新型储能基础技术创新研究?一是加强新型储能基础技术创新研究。 鼓励新型储能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通过平台整合新型储能产业链上的芯片、电池、新材料、新装备等核心企业,打造上下游协同推进的创新链和产业链。 鼓励新型储能关键材料、系统技术等研究,支持对下一代前沿技术的跟踪和开发。 二是尽快建立新型储能的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 重点包括:新型储能各种应用环节的标准体系,如并网及检测、运行与维护、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等;按照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标准体系。.
国家能源局如何加强新型储能并网调度监督管理?(十三)加强新型储能并网调度监督管理。 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行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行管理协调机制,协调处理有关争议。 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家能源局报告。.
储能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储能的根本意义,在于为能源电力体系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随着能源转型的逐步推进,波动性较大的风、光电力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多欧洲国家如德国,甚至提出了百分之百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这对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提出了很高要求。 未来,灵活性将成为最稀缺的资源,而储能的价值,在于为电力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提供各种灵活性服务。 虽然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是不少专家对新型储能的应用前景仍有不同看法。 有专家对新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持谨慎态度。 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储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刘吉臻,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