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储能采集控制方案
如何提升充电桩可调控能力?在考虑调峰 需求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充电桩的可调控能力,提 升了园区的需求响应容量。 该策略首次考虑了充 电桩的多种充电模式,包括自动充满模式、按时间 充电模式、按金额充电模式和按电量充电模式,更 加贴近实际。 此外该策略综合考虑了园区的用电 成本、充电桩收益以及充电桩的充电模式约束,得 到使园区经济最优的充电桩控制方案。 文中以电动汽车和充电桩完成匹配为基础对 充电桩进行控制,该匹配过程对电动汽车的考虑还 较为简单,没有详细考虑电动汽车的实时动态调度 问题。 后续研究将综合考虑对电动汽车进行实时 控制,加入引导策略,完成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的动 态匹配,提升系统可调控能力。 本文得到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项目 (J2020052)资助,谨此致谢!.
充电桩优化控制策略有哪些?2 充电桩优化控制策略 充电桩控制的应用场景为日内控制或者实时 控制,日内控制考虑的时间尺度为当前时刻到当日 最后时刻,实时控制考虑的时间尺度为未来4 h。 比如对充电桩以15 min 为最小时间间隔进行 控制,即充电桩在未来的每个15 min 时间段内,可 能处于停止或者充电的状态,假定充电状态下的充 电功率可连续调节。 控制方案可得到在每个15 min 时间间隔内充电桩的启停状态,若为充电状态,可 得到充电功率。 为充电站内所有的充电桩建立状 态向量,并组合为一个状态矩阵,该状态矩阵每隔 15 min 更新一次。 在对负荷进行建模后,为了建立合理的控制模 型,需要明确充电桩负荷调度的控制目标。.
园区如何控制充电桩?一般情况下园区进行用电调度时无需考虑调 峰需求响应,满足自身负荷需求和功率约束条件即 可,按照目标(1)对充电桩进行控制。 当电网可靠 性受到威胁时,像工业园区这类大用户会受到电力 公司的引导以减少负荷,园区根据调峰需求进行响 应,此时按照目标(2)进行控制,需额外考虑调峰时 段的功率约束条件。 实际控制中根据园区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控制 模型,确定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求解优化问题,进 而为园区能量管理系统提供参考控制方案。 3 充电桩控制模型 每隔一定时间(如15 min)对充电桩进行一次 控制,通过求解优化问题得到控制方案。 控制模型 3 南斌等:考虑多充电模式的充电桩优化控制策略 分为2 种情况,一种为考虑调峰需求响应,另一种为 不考虑调峰需求响应。.
什么是充电桩系统?充电桩系统是给电动汽车充电的设备系统。本方案采用单相7KW交流充电桩和三相60KW直流充电桩组合方案,初步规划7KW交流桩14台,60KW直流桩2台。.
交流充电桩的额定功率是多少?(1) 对于交流充电桩,输出电压为220 V 或380 V 交流电,电压值保持稳定,因此已知功率量也可以 实现对交流充电桩的控制。 主流的直流充电模块为15 kW,因此直流充电 桩额定功率主要有30 kW,60 kW,120 kW 等,交流 充电桩的额定功率一般只有6.6 kW[2]。 除了输出功率可控以外,现在市场上很多充电 桩在设计上也考虑到用户不同的充电需求,设置了 不同的充电模式供用户选择,包括自动充满、按时 间充电、按金额充电和按电量充电等。 文中建立的 充电桩负荷模型涵盖了不同的充电模式。 在建立充电桩负荷模型前需先完成电动汽车 和充电桩的匹配,匹配过程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电动 汽车的充电需求以及充电站内每个充电桩的可用 时段信息,将电动汽车按顺序分配给不同的充电 桩。.
超快充电桩如何满足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超快充电桩集成了各种元器件,包括辅助电源、传感、电源管理、连接和通信器件,同时需要采⽤灵活的制造⽅法以满⾜各种电动汽车不断变化的充电需求,这给DCFC和超快速充电桩设计带来更多的复杂性 交流充电和直流充电之间的差异,对于交流充电(图2左侧),将OBC插⼊标准交流插座,OBC将交流电转换为适当的直流电为电池充电。 对于直流充电(图2右侧),充电桩直接给电池充电。 直流充电桩分立设计提供了最⼤的灵活性,但需要更复杂的开发过程。 ⽽模块化提供了许多使⽤分立设计难以实现的性能优势。 例如,模块在单个紧凑的封装中集成了多个功率器件,简化了机械装配,优化了热管理,提高了可靠性,并降低了电压尖峰和高频电磁干扰(EMI)。 2、直流充电桩系统组成 (1)整机组成部分 (2)系统组成部分 (3)功能框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