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储能新能源
东南亚储能市场将如何发展?整体来看,东南亚储能市场正快速崛起。 伴随东南亚各国的能源需求暴增以及国内电池企业在东南亚市场的布局迈向纵深,未来东南亚电力及储能市场将得到极大发展。 正如星恒电源判断,“未来3-5年,东南亚市场必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
中国新能源企业如何实现在东南亚市场长远发展?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 关于推进共建“ 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 鼓励太阳能发电、 风电等企业“ 走出去”,推动建成一批绿色能源最佳实践项目。 在政策支持和新能源产业自身竞争优势的驱动下,中国新能源企业在东南亚的广阔市场上将大有可为。 “ 海阔凭鱼跃”, 我们期待中国新能源企业在“ 出海”的征程中乘风破浪, 把握东南亚市场的无限商机,实现在东南亚市场长远发展。 毕马威作为拥有全球网络的专业服务机构,在东南亚地区拥有深厚的业务基础和丰富的市场经验,毕马威中国与东南亚成员所保持紧密协作,致力于为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提供一站式“ 全生命周期” 服务。.
东南亚能源转型面临哪些挑战?一是东南亚国家能源转型中政策的不明确性会潜在影响投资者的投资预期。 多数东南亚国家煤电厂占比仍然较大、 电力市场化水平低、 创新技术水平低等导致东南亚能源转型面临挑战。 另外,东南亚不同国家间的政策和法规差异较大, 并且能源政策可能会发生变化,如补贴政策的调整或取消等可能会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 二是贸易政策不稳定及面临市场准入壁垒。 部分东南亚国家可能存在较高的市场准入壁垒,以及包括反倾销、 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 这可能会限制中国新能源产品和技术的进入。 三是新能源产业面临供应链稳定性风险。 尽管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相对完整, 但在“ 出海”过程中仍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 设备运输风险、 技术标准差异和供应链中断等风险。.
东南亚国家如何扶持本土新能源产业发展?另外, 目前东南亚本土新能源产业较为薄弱,积极吸引外国新能源企业投资设厂, 推进本地新能源产业发展。 但是,不排除未来部分东南亚国家为了扶持本土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在其市场上占优势的中国新能源企业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调查。 新能源企业“ 出海” 东南亚还涉及所在国的政府许可, 包括投资许可、 环境许可、 并网许可等。在投资许可方面, 以印尼为例, 外国投资者需要向印尼投资协调委员会(BKPM)提交复杂的文件以获得投资许可。 在环境许可方面, 新能源项目通常需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估( EIA),以确保项目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在并网许可方面, 以菲律宾为例,企业需要与菲律宾国家电网公司(NGCP) 协商并网协议, 并满足其技术要求。.
东南亚国家如何促进新能源产业供应链本土化?东南亚国家在新能源产业供应链本土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旨在促进产业自主化、经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泰国、 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本土化,泰国要求新能源汽车40% 的零件和加工产值要来源于本地,印尼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商逐步提高零部件本地化水平, 到2030 年零部件本地化率至少达到80% 才能获得补贴印尼对关键原材料镍矿出口实施相关禁令及要求镍矿产品在国内加工旨在把镍矿加工等相关产业链留在国内。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新能源供应链本土化政策,我国新能源企业要根据“ 出海” 目标国的政策要求等, 在原材料丰富或成本较低的地区,与当地企业建立合资企业, 共享资源和技术, 实现供应链的本土化。 例如, 宁德时代与泰国当地的企业合作,旨在实现电池生产的本土化。.
中国新能源企业在东南亚布局的重心是什么?结合近年来中国光伏企业面向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出口、 绿地投资、 对外并购等活动发现,中国在光伏、 风电等新能源领域对东南亚出口持续向好,未来随着全球对于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预计中国对东南亚的新能源产品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是也要防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中企在东南亚的绿地投资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在当地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和完备的产业链, 还有助于规避潜在的贸易摩擦等贸易保护行为, 从长远来看,绿地投资可能会成为未来中国新能源企业在东南亚布局的重心。 新能源领域并购活动低迷,但在推动市场拓展和资源整合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新能源企业应综合运用多种国际化战略,以适应东南亚市场的发展需求和变化趋势。